微信搜索点学英语(公众号),阅读功能更强大!
(注:我们只有小程序,没有APP。)
蝇王 (Lord of the Flies)
作者: 威廉·戈尔丁 [英国] (William Golding)
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征意义。《蝇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内容简介:故事发生于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孩子们分为两帮,分别以拉尔夫和杰克为首。为了争夺对小社会的统治支配权,建立可以发号施令的权威,两派开始明争暗斗。在随之而来的斗争较量中,拉尔夫和猪崽子一方被杰克和罗杰一方打得大败。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和秩序,没有了纲纪规则,没有了互助合作,这群孩子完全堕落成一群嗜血的“野兽”。
分类:其它, 难度:大学, 长度:长篇, 语言:双语
小夜曲: 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 (Nocturnes: 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
作者: 石黑一雄 [日本] (Kazuo Ishiguro)
以音乐为线索,由五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故事的主要人物都同音乐情牵相关:郁郁不得志的餐厅乐手,风光不再的过气歌星,孤芳自赏的大提琴手,为求成功被迫整容的萨克斯手等等,多是对音乐一往情深,对生活却满腹牢骚。情节或荒诞不经,或令人唏嘘,借音乐人生这个主题,表现了作者一贯的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反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命运的嘲弄,才华的折磨,以及庞大社会机器控制下被压抑的情感。
分类:其它, 难度:大学, 长度:短篇, 语言:双语
名利场(简化版) (Vanity Fair)
作者: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 [英国]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出身贫寒的贝姬不择手段,谄媚奉承,走小道钻后门,飞上高枝。而富商的女儿阿梅莉亚温柔善良,驯顺地随命运拨弄,面对纯洁的爱情,却视而不见。两人的命运,几经坎坷,几经风雨。小说结尾写道:“啊,人类欲望如此虚荣与荒唐!尘世之中,我们谁是真正快乐的?我们谁能称心如意?又或,在遂了心愿后,真正感到心满意足?”
分类:其它, 难度:高中, 长度:中篇, 语言:双语
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作者: 约翰·斯坦贝克 [美国] (John Steinbeck)
本书出版之后,引起美国各州统治集团的恐慌。许多州禁止小说发行;有的议员出来指责;俄克拉何马州阻止电影公司去拍电影。是左翼文学一部重要的作品。左翼文学是美国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主流。一般说,凡是反映了当时群众斗争的作品,都属于左翼文学之列,包括党员作家和像斯坦贝克那样的非党作家的作品。斯坦贝克以其切身的生活经历描写了经济危机期间广大农民的苦难和斗争,代表了左翼文学一个重要的方面。 内容简介:经济危机时期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俄克拉何马和邻近的得克萨斯、堪萨斯、阿肯色各州的农民负债累累,土地被大公司没收,无家可归,只得向西迁移,想在加利福尼亚州寻找出路。小说以约德一家为代表,记叙了他们一家十二口从俄克拉荷马州向加利福尼亚州逃荒的艰难经历。他们将家中的一切变卖后,换来一辆破旧的汽车,一家坐车向西逃荒。途中年轻的诺亚和康尼则在半路上开了小差。到了加州,一切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美好,等待他们的仍然是失业、饥饿和困苦。那里的农场主利用剩余的劳动力压低佃农助工资,各地势力敲诈勒索和迫害流浪的农民。于是农民愤怒了,他们团结起来,奋起抗争。“愤怒”便是对导致人们贫困的不公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抗议。
分类:其它, 难度:大学, 长度:长篇, 语言:双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作者: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美国] (Jerome David Salinger)
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但担心这部作品会鼓励青年学生逃课,所以压了5年,直到1946年才正式发表。内容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分类:其它, 难度:高中, 长度:长篇, 语言:双语
无声告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作者: 伍绮诗 [美国] (QiShi Wu)
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内容简介: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分类:其它, 难度:大学, 长度:长篇, 语言:双语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 (Selected Stories by Mark Twain)
作者: 马克·吐温 [美国] (Mark Twain)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分类:其它, 难度:大学, 长度:短篇, 语言:双语
瓦尔登湖 (Walden)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美国] (Henry David Thoreau)
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内容简介: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故事由18篇散文组成,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分类:其它, 难度:大学, 长度:长篇, 语言:双语
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Four)
作者: 乔治·奥威尔 [英国] (George Orwell)
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6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2015年11月,该作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内容简介: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telescreen)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IngSoc)。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群众)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军备和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严刑拷打,真理部负责宣传、文教和篡改历史,富裕部负责生产和分配。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分类:其它, 难度:大学, 长度:长篇, 语言:双语
巴黎圣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
作者: 维克多·雨果 [法国] (Victor Hugo)
别名《钟楼怪人》,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这部书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内容简介:在法国,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直到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分类:其它, 难度:大学, 长度:长篇, 语言:双语